南药槟榔用处多
发布时间:2020-04-15
分享到:
浏览量:
李璐瑒
槟榔是棕榈科热带常绿乔木槟榔的种子,原产自南洋群岛,大约在1500多年前传入我国,在岭南一些省份,如台湾、福建、海南、广东、云南以及湖南等地很受欢迎,但很多北方人从来就没见过槟榔。其实作为四大南药(槟榔、益智、砂仁、巴戟)之一,槟榔的作用不仅限于调节口气、驱虫、消食、行滞利水等,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,槟榔中含有的生物碱、挥发油及鞣酸等成分可能有新的用途。
槟榔可缓解精神分裂症症状。英国《心理学期刊》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,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嚼食槟榔,有助于减轻病情。研究人员针对太平洋某小岛的精神分裂症家族进行基因分析,结果发现,第二对染色体的突变与精神分裂症的发作存在着相当的关系。这个小岛上,岛民嚼食槟榔的人数占70%,研究人员针对70位精神病患者嚼食槟榔的反应进行分析,结果发现,每天嚼食10颗以上的槟榔时,症状不算激烈,比不吃槟榔的人来得更为舒服。2000年,《英国精神病学杂志》刊载了美国爱荷华的约翰•S•艾伦等的研究结果,表明嚼食槟榔可以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,降低患者的PANSS量表分数。
另据美国《新科学家》杂志报道,奥克兰大学医学系的研究人员在西萨摩亚、汤加利帕劳等西太平洋岛屿的调查结果表明,上述岛屿普植槟榔树,当地人都有口嚼槟榔的习惯。西太平洋群岛的土著人中极少有精神分裂症患者,即使那些有精神分裂症病史的人,凡每天嚼10颗槟榔者,很少出现幻视、幻听或其他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。研究认为,槟榔的主要成分槟榔碱对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有拟胆碱作用,能间接使脑部的多巴胺分泌减少,达到类似于减轻精神分裂症症状的目的。此外,蒙成药中也有以槟榔为主药的槟榔十三味丸,用于心悸、失眠、精神失常等。
槟榔可调节平滑肌痉挛。槟榔中的槟榔碱不仅具有上述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拟胆碱作用,在外周也具有与毛果芸香碱相似的使M—胆碱受体兴奋的作用,可增加平滑肌蠕动、收缩支气管、减慢心率,并可引起血管扩张、血压下降,调节平滑肌痉挛。据说,马来人对槟榔的感情是“与生俱来”的。妇女怀孕后不时送槟榔叶给接生婆,作为分娩预约;男孩进入少年时要行“割礼”,在手术时,通过咀嚼槟榔叶来减轻痛苦。
槟榔之“四功”。宋朝罗大经《鹤林玉露》曰:“岭南人以槟榔代茶御瘴,其功有四:一曰醒能使之醉,盖食之久则熏然颊赤若饮酒然;二曰醉能使之醒,盖酒后嚼之,则宽气下痰,余酲顿解;三曰饥能使之饱;四曰饱能使之饥。盖空腹食之,则充然气盛如饱;饱后食之则快然易消。”这段话也曾被李时珍引用到《本草纲目》中。按现代的解释就是,人在嚼食槟榔时,面颊发红如火烤,像喝醉酒一样,如苏东坡诗中所说“红潮登颊醉槟榔”。而在醉酒后嚼食槟榔,则能够顺气,消除醉意。饥饿的时候嚼槟榔,会感到力气倍增如同吃饱饭一样。而吃饱了以后嚼槟榔,能够助消化,不会造成食积。
用槟榔辅助戒烟。民间流传有这样的戒烟偏方:中药槟榔一颗,钻一小孔,灌入烟油,放米水中泡四天,清水洗净,来烟瘾就闻,几日内即可戒掉。推测可能与槟榔中含有的挥发油成分有关。
尽管槟榔有诸多妙用,并广为我国南方大众喜嗜,但近些年的研究同时发现,长期嚼食槟榔极可能导致口腔黏膜下纤维化,而世界卫生组织也曾公布这种口腔黏膜下纤维化属于癌前病变,在我国槟榔盛行的湖南、台湾等地已有很多常年嚼食槟榔的人患上口腔癌的报道。因此有医学专家建议,若不是为治疗疾病,最好不要把槟榔当作口香糖随时随地嚼食,即使嚼食也要保持适度,避免增加患上口腔癌的风险。
原文详见下方附件: